编者按 去年9月12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发布。一年来,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加大政策赋能,出台一系列配套文件和政策举措;福建强化主体责任,建立协同落实机制,制定贯彻落实《意见》的实施意见,现已发布两批28条政策措施,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驶上“快车道”。一年来,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已形成一批先行先试经验,取得一批首创性对台融合发展成果,福建正日益成为台胞台企“登陆”的第一家园。从今天起,本报分别从打造两岸社会融合示范样板、两岸经济融合示范样板、两岸同胞情感融合示范样板,构建福建全域融合发展新格局四个方面,带来本报记者的一线报道,展现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的新进展、新成果和台胞的获得感、幸福感,敬请关注。
自去年9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出台以来,福建日益成为台胞台企“登陆”的第一家园,台胞在闽生活、学习、工作、创业更加便利、更有保障,他们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成为新福建建设的参与者。
政策引领,从追梦到圆梦
新学期开学以来,46岁的台胞康永明在福州开启了忙碌而幸福的新生活。早晨,吃完太太精心准备的早餐后,康永明先送两个孩子到学校上学,然后坐上福州外语外贸学院的校车到长乐校区,为选修橄榄球课的孩子们上课……
康永明曾是台湾新竹市香山高中的英式橄榄球队教练,任教已有20年。“大陆市场大、机遇多,福建正在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我想来看一看。”瞄准《意见》出台的契机,今年1月16日,康永明跨海来到福州,在福州市台湾青年创业就业服务中心的帮助下,仅用了一周时间,就办好了台湾居民居住证,还申请入住了福州台胞公寓三个月免租房,这让他倍感温暖。
宜居宜业,才能安居乐业。作为台胞台企“登陆”的第一家园,福建在《意见》出台后先行先试,围绕“支持台胞来闽就业创业”“便利台胞来闽生活”“支持台胞来闽求学研学”等台胞关注的问题,出台了许多惠台利民政策措施,不断提高服务台胞的水平。比如,优化指尖服务,在网络平台上建设台胞专区,设置台胞服务、政策解读和台海资讯等模块,让数据多跑腿、台胞少跑路;不断深化两岸技能人才融合发展,公布三批直接采认台湾地区职业技能资格目录,合计50个职业,1500多名台胞通过直接采认方式取得相应证书;一些台胞出任、获聘台资企业协会等社会组织负责人、法人和仲裁员、调解员、陪审员。
以康永明为例,他享受到了指尖办事的便利,已换取了大陆教师资格证,并正式成为福州外语外贸学院的体育教师;同时,两个孩子也享受到了就近入学的福利。“福建的人文环境和政策环境都对台胞很友善,让我们真正体会到了‘两岸一家亲’。今后,这里就是我的第二故乡。”康永明说。
截至目前,在福建创业就业、实习研学的台胞近5万人,他们像康永明一样,越来越乐意扎根福建、深耕八闽,在第一家园安居乐业。
“随着一系列好政策的落实落细,福建已成为台胞‘登陆’的首选地。”福州市台协会会长蒋佩琪说。
发挥专长,从进入到融入
共建第一家园,台胞如何发挥自主意识,从进入到融入?
《意见》特别提出,要“扩大台胞社会参与”“支持台胞参与福建生态环保、乡村振兴、社会公益等各项事业发展”“支持台胞深度参与福建当地社区建设、基层治理等实践活动”。一年来,从城市到乡村,处处可以看见台胞忙碌的身影。
中秋佳节即将来临,对于在平潭的台青陆盈静来说,这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中秋。
“这几天在岚台同心社工服务中心交接好后续的工作,我就准备休产假啦!”陆盈静满脸幸福地说,她在平潭结婚,小宝宝也将在中秋、国庆期间出生,这既是一个新生命的到来,也是两岸融合的结晶。
陆盈静是台湾高雄人,2021年来到平潭东门社区从事社工工作。2023年10月,由陆盈静发起的,全省首个由台胞担任法定代表人的社会组织——岚台同心社工服务中心在平潭成立,成为两岸共同家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我们的社工团队共有28人,大家来自海峡两岸,发挥各自专长共同参与东门社区的社区治理工作。”自岚台同心社工服务中心成立以来,陆盈静便经常带领两岸社工走家入户探访孤寡老人,陪伴儿童成长,为在岚台胞台企提供信息咨询、社区融入等服务。
无独有偶。在三明市岩前镇岩前村,台胞蔡幸爵带着80多岁的老母亲将在这里与本地村民共度一个特殊的中秋节。
蔡幸爵曾在台湾从事建筑行业20余年。2018年,福建在大陆首创以乡建乡创为主题的闽台合作模式,吸引了许多台湾青年跨海而来。2019年,蔡幸爵从台湾新北市来到三明三元区,成立了一支由两岸专业人士组成的乡建乡创团队——跨界自造,陪护着三元区的9个村落改变村容村貌、打造惠民空间、挖掘特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去年《意见》出台后,他把在台湾的老母亲也接到了三明,决心扎根三明发展。“大陆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来这里发展正当其时,我愿意与当地村民一起努力,让乡村越变越好。”蔡幸爵说。
台胞参与社区治理和乡村振兴等社会实践活动,是促进社会融合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一年来,在福建各地,尤其是厦门、福州、漳州、平潭等台胞聚集地,越来越多的台湾社工、志愿者、居民开始参与到社区的日常管理工作中;而广袤的乡村,也成为台胞创业就业的热土,截至目前,全省累计已有146支台湾建筑师和文创团队、504名台湾专才以陪护乡村的形式参与乡建乡创,覆盖全省475个村庄、87%以上的县(市、区)。
携手同行,从“深耕”到“生根”
保障更有力,生活更安心。《意见》指出,要“完善台胞在闽就业、就医、住房、养老服务、社会救助等制度保障,依法依规将在闽台胞纳入大陆社会保障体系”。
随着越来越多台胞来闽定居,福建在保障台胞合法权益的同时,也将目光投向了“银发族”。今年3月,我省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福见康养”幸福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措施》,探索开展两岸养老服务领域专业人才联合培养,将台湾养老从业者纳入培训人员范围。同时,将台胞纳入我省基本养老服务清单保障范围,与本省居民同等享受普惠养老服务,并支持台商开办养老机构,用电、用水、用气按我省同类企业标准执行,享受同等税收优惠政策。
天福养生文化村是其中的一个代表。对于已扎根漳州30余年的天福集团创办人李瑞河来说,让早年来福建打拼的老台商们不仅老有所养,还能老有所乐、老有所尊,是他近年来最大的心愿。去年,依托天福三级综合医院而建的天福养生文化村正式对外营业,该机构引入台湾经验,采用医养结合的服务模式。
“台湾医养机构在服务上突出人性化,我们将这一特色引入,落实在硬件与软件的每个细微之处。比如,在老人淋浴房里增设一个可调节的花洒支架,定期开展茶艺、书法、太极拳社团活动等,将老年人的身心需求放在第一位。”天福养生文化村负责人周镇旺表示,目前这里有近百位两岸老年人入住,通过闽台合作的养老模式,进一步促进了两岸的民间交流和社会融合。
司法保障是维护社会公平、保障台胞权益的重要手段。根据《意见》精神,福建积极先行先试,着力打造大陆涉台司法服务优选地,为台胞台企参与两岸融合发展提供法治保障。
退休后,台胞毛维林与妻子选择在厦门湖里区生活,并发挥余热,在所居住的新港社区开展社区治理工作。不久前,毛维林又成为湖里区涉台纠纷化解中心的台胞调解员,小到“猫狗咬人”“房屋漏水”,大到“劳动纠纷”“款项赔偿”,都能看见他的身影。
为贯彻落实《意见》精神,今年5月31日,湖里区涉台纠纷化解中心揭牌成立,依托街道调委会、社区调委会、网格调解室,邀请台胞调解员参与化解涉台矛盾纠纷,促进两岸同胞互信融合、共同发展。毛维林告诉记者,目前已有20多位在厦台胞加入湖里区涉台纠纷化解中心,携手大陆同胞共同维护好双方的合法权益。
湖里区涉台纠纷化解中心是一年来福建持续优化涉台法律服务的一个缩影。为助力台胞在闽参与社会法治建设,福建在全省设立了42个涉台调解组织,选聘近200名台胞担任人民调解员、人民监督员、人民陪审员。此外,福建各地还设立了形式多样的涉台调解组织,如福州的“两岸法务服务交流中心”台商台企服务联络点、泉州的“涉台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漳州的“涉台劳动争议调解中心”等。
“通过保障台胞的合法权益,为台胞提供了更加稳定、可预期的投资环境、发展环境、生活环境,增强了台胞在福建发展的信心和意愿。”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教授唐永红认为,作为台胞台企“登陆”的第一家园,相信福建还会进一步扩大台胞权益受保障的范围,让台胞归属感更强、融入性更深。
来源:福建日报,记者:吴洪,2024年9月12日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