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把握《上海公报》精神,推动中美关系行稳致远——纪念《上海公报》发表52周年

来源:新华网 发布时间:2024-03-06 15:08
相关文章:

  国际问题观察员 章思远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应周恩来总理邀请访华。中美两国政府于2月27日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即《上海公报》),并于28日发表。《上海公报》问世,标志着中美经过20多年冲突对抗,开始走向关系正常化,为两国建交奠定了基础。

  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拜会了毛泽东主席。尼克松表示,“历史把我们带到一起。我们的哲学不同,但我们都脚踏实地,都来自于人民,我们可以实现一个突破。这种突破不仅将有益于中美两国,而且在今后的岁月中会有益于全世界。我就为此而来。”正是基于这一平实的理念,尼克松成为打破二战后中美关系坚冰的首位美国总统。两国也达成了《上海公报》中双方共同声明的第一条原则:“中美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是符合所有国家的利益的”。

  事实证明,当年中美两国领导人的远见卓识和战略决断为国际关系史开启了新篇章。中美关系正常化特别是中美建交后,双边贸易额增长了200多倍,双向投资存量超过2600亿美元,超过7万家美国企业在华投资兴业;中国赴美留学生多年来每年超30万,美国累计在华留学人数超33万,中美互为第一大国际合著论文合作对象;双方已建立284对友好省州和友好城市关系,覆盖全美90%以上州市。全球事务上,中美也在国际反恐、全球减贫、卫生健康等问题上合力发挥了积极引领作用,并将继续在气候变化、人工智能等全新国际挑战面前面临密切合作的需求。

  历史启示我们,社会制度和历史文化的不同绝非放任价值观争斗甚至文明冲突的借口,求同存异谋和平、促发展才是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初心使命和国际社会的普遍呼声。

  从2月21日到27日《上海公报》签署的一周时间里,尼克松和周恩来总理以及中美外交团队举行了十余轮会谈,讨论的核心问题就是台湾问题和公报中关于台湾问题的措辞。尼克松阐释了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五点原则,其中重点是强调美方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不会再出现“台湾地位未定论”,美国没有也不会支持“台独”。他在台湾问题上提出的相关原则也为后来“断交、废约、撤军”的中美建交三原则作了铺垫。相比于如今美国一些人口头上说着美国一中政策未变的辞令,却时不时发表“台湾地位未定”的言论、明里暗里采取纵容支持“台独”挑衅行动,尼克松当年的态度倒显得比现在的美国政客来得真诚。

  中美关系正常化已走过52个年头。52年来,两国人民的友谊愈发弥足珍贵,两国关系发展的曲折发人深省。“宽广的地球完全容得下中美各自发展、共同繁荣。”作为蓝色星球上最重要的两个国家,中美应秉持初心,准确把握《上海公报》精神,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推动中美关系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更好造福两国人民,惠及世界。

附件下载:
相关链接: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